上面三篇费了半天口舌的最终目的就是找出靠谱的差异基因,但到这里只算是研究的开始,下一步我们要为这些差异基因寻找意义。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一般就是围着中心法则转圈并找出同一层次的上下游变化。举例而言,如果我们实际发现一个突变性状想找到调控基因,那么你最好能纯化出这个蛋白或者根据相似性原理找一组同源蛋白,拿到序列后想办法搞出抗体来,然后活体或质粒去验证下有没有高表达,找出功能与目标蛋白的联系。当你确定找对了蛋白,剩下要做的就是反推序列合探针找基因,找到了基因也要做下功能验证。验证完了发现对不上可以考虑下RNA了,这种调控就比较麻烦了。等基因找到了,就该讨论基因上下游调控了,如果不用基因芯片,那就通过类似通路去推理,然后围着中心法则转一圈去寻找出现共同变化的基因。这里面实验上的奇技淫巧特别多,传统老派的研究人员也比较认可这类基于免疫分析的套路。
组学技术基本就把上面的思路反过来了,我们直接通过基因芯片或基因组测序拿到差异基因或序列,然后沿着中心法则一路走下去做验证,最后自上而下给出调控机理。组学技术不仅仅体现在基因层,灵活使用基因芯片是可以找出转录因子,对于信号转导的研究也没什 …